乐文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乐文小说网 > 寒门状元:我的大脑通古今 > 第118章 借势如风,润物细无声

第118章 借势如风,润物细无声

胥吏刁难之事,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

虽未掀起惊涛骇浪,

却在苏惟瑾心中荡开了层层涟漪。

超频大脑事后的复盘推演,

更是将“功名”与“关系”在这世道中的威力,量化得清晰无比。

“成本收益比:

派遣周大山,耗费名帖一张、素笺一张、锦盒一个、银十两、时间半日。

预期收益:工坊正常运转,

避免直接冲突可能带来的更高额勒索(预估五十两以上)、

生产停滞损失(每日约二十两)、

以及潜在的声誉损害(难以估量)。

实际收益:额外获得赵典吏隐性‘关照’承诺,短期内形成威慑。

结论:此次‘借势’行动,性价比极高。”

冰冷的分析之后,是更为深远的思考。

直接的金银贿赂,是最低效且风险最高的方式。

而“解元”名头、“翟学士门生”的身份,

以及那份似是而非的“批注手稿”,

组合而成的却是一种无形的、

更具威慑力和附加值的“软权力”。

它不留下贪腐痕迹,

却能让对方感到受重视、有面子,

甚至产生一种与未来潜力股提前交好的投资错觉。

“权力,并非总是狰狞的面目,

有时它更像是一袭华美的袍子,

穿上它,许多荆棘便会自动让路。”

苏惟瑾若有所悟。

他开始有意识地、更精妙地运用这件“袍子”。

数日后,负责采买原料的苏惟山气呼呼地回来抱怨,

言说城西炭行的掌柜坐地起价,

硬说今冬木炭紧缺,

卖给他们的价格要比别家高出一成半,还爱买不买的样子。

若是以往,苏惟山要么忍气吞声,

要么就得吵嚷争执。

如今苏惟瑾只是微微一笑,

提笔写了个便条:

“惟山兄如晤:

闻城西王记炭行货真价实,

弟之小铺,日后用炭,皆从此出。

苏惟瑾顿首。”

让他下次去买炭时。

“不经意”地将这便条“遗落”在柜台上。

苏惟山将信将疑地去了。

结果下次再去,

那炭行掌柜不仅笑容可掬,

价格公道,还额外多送了一筐上好的银霜炭,

说是“给解元老爷书房取暖用,聊表敬意”。

苏惟山回来啧啧称奇,

周大山在一旁抱着胳膊憨笑:

“俺就说嘛,瑾哥儿的名帖,比俺的老拳好使!”

又过几日,苏惟元从工坊回来,

面露难色,说是有两个本地青皮,

近来常在工坊外转悠,

虽未生事,却贼眉鼠眼,

逢人便打听工坊的出货量和东家背景,弄得工匠们心绪不宁。

苏惟瑾闻言,并未立刻让周大山去“理论”。

他让苏惟率去打听了一下那两个青皮常在哪片活动,

归哪个巡检司管辖。

然后,他备了一份不算贵重却颇精致的文房四宝,

让周大山带着他的名帖,

去寻那巡检司一位相熟的副巡检(曾在水阁文会上有过一面之缘,对苏惟瑾十分仰慕)

“探讨近日读《武经总要》的心得”。

周大山去了,与那副巡检“探讨”了足足一个时辰(主要是听对方吹牛),

临走时“顺便”提了一句,

说解元公工坊附近似有闲杂人等扰攘,恐不太平。

那副巡检正愁没机会巴结这位新科解元,闻言把胸脯拍得山响。

次日,那两个青皮便被巡检司的兵丁以“形迹可疑”为由。

“请”去喝了大半日茶,

好好“教诲”了一番。

出来后,再也不敢靠近工坊半步,

跑得比兔子还快。

甚至连书童小奇出去买书,

遇到书铺伙计狗眼看人低,

将他看中的一套《文选》预留给了后来的富家公子。

小奇气不过,嘀咕了一句“我家少爷是苏解元”,

那伙计脸色顿变,掌柜的亲自出来赔罪,

不仅奉上《文选》,

还打折又赠了一套新出的时文集子。

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,

让苏惟瑾身边的众人真切地感受到,

“解元”这个名号所带来的巨大能量。

它像是一道无形的光环,

一种温和却有效的通行证,

在许多细微之处为他们扫平了障碍。

苏惟瑾自己则越发沉稳老练。

他深知这“势”可借不可恃,

更不可滥用。

每次动用名帖或身份,

都经过仔细权衡,

对象多是些欺软怕硬、

懂得看风向的小人物,

事情也多是不涉及原则、

却能省却许多麻烦的琐事。

对于真正有品级的官员或地方豪强,

他依旧保持谦逊与距离,

绝不轻易授人以柄。

他的行事风格悄然发生变化。

言语愈发含蓄,点到即止;

举止愈发从容,不怒自威。

那份属于十六岁少年的青涩正在快速褪去,

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年龄不符的、

深谙世情却又恪守底线的成熟。

他甚至开始主动经营这种“软实力”。

偶尔会让苏惟山以他的名义,

给国子监几位生活清贫

但学问扎实的寒门监生送去些笔墨纸砚;

或是让周大山带着酒肉,

去慰问一下负责他们这片街巷治安的老兵;

对于像赵典吏、那位副巡检这样的小吏,

逢年过节也会有些不算逾矩

却足够暖心的“节敬”送到,

维持着一种微妙而融洽的关系。

这一切都做得自然而然,

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

既不过分张扬,惹人嫉恨,

又恰到好处地编织起一张以他为中心、

逐渐扩大的关系网络和善意氛围。

超频大脑如同最精密的仪器,

规划着每一次“借势”的力度与角度,

评估着每一份“投资”的回报与风险。

苏惟瑾站在书案前,

临摹着文徵明的一幅字,

笔力越发沉稳。

窗外阳光正好,

将“解元”二字映照得熠熠生辉。

他清楚地知道,

这金陵城的“势”只是小试牛刀。

真正的风云,在那北京城。

而他现在所做的一切,

都是在为即将到来的那场更大的风暴,

积蓄力量,打磨铠甲。

借势如风,送我上青云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